![]() |
|
旅游的魅力太大了,如果能去波多黎各,我就会争取去看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感受科学家的胸怀。 它有18个足球场那么大,而它宏大的工作目标比尺寸上的宏伟更打动我。 它是人类抱负的形象大使之一,因为地球人除了在探究生命的意义、起源和未来的同时,还孜孜不倦地试探和地外文明交流。 1974年,为了庆祝它的改建,科学家设计了一组信息,以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M13球状星团为目标,把信息通过该望远镜射向太空。 这组信息叫做“阿雷西博信息”,由1679个数字组成,设想外太空的智慧生命读到了这组信息,该会把1679分解成23乘73(两个质数的乘积),并且排成23行,那么就会得到一种特殊的噪声,而如果排成73行,就会看到一幅图案。 如果光和信息的传播速度不突破每秒30万公里这个极限,即使能收到“回信”,也只能是在50000年以后,人类的耐心和期望不可谓不远大。 奇怪的是,在2001年8月,人们在英国汉普郡的Chilbolton射电望远镜旁发现了一个麦田圈,是一个类似阿雷西博信息的图案,但有一些地方经过了修改...... |
![]() |
![]() |
|
╭══════════关══键══词══════════╮ ╰╮╭-------════════--------╮╭╯ ▲╯║哈佛美女教授挑战爱因斯坦:地球存在第五度空间 ║╰▲ ◇★║“五度空间”近在咫尺 ║★◇ ★◇║相信直觉,大胆享受科学 ║◇★ ◇★║明年验证地下百米质子对撞 ║╭▼ ★◇║丽莎的疯狂假设届时将有望与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 ◇★║ 等诸多问题一起得到验证 ║◇★ ▼╮║只有重力产生的能量可穿梭于不同世界 ║★◇ ╭╯╰-----------------------╯╰╮ 2007年8月10日,潇湘晨报刊登震撼我的文章,我赶紧上网查询,果然是火爆新闻!这里是我选择的部分关键词、摘录和链接: |
![]() |
哈佛大学44岁的女教授里萨?兰德尔(Lisa Randall)会不会成为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以来又一位改写物理学概念的划时代人物? |
下面是一位在日本学习的网友写的文章: “至少,上周在东京大学听了她演讲的人,多少拥有这种预感。 NHK在今早7点的新闻中播出了对她的采访。 令人兴奋的内容—— 5维空间的存在将有可能被证实! 明年春天,在日内瓦的人类最高水准的大型强子加速器将启动,届时在那个由法国到瑞士的周长27公里的环形隧道里,被加速到每秒钟飞行11000圈的超高速粒子将相互对撞,再现宇宙大爆炸后万亿分之一秒时的状态条件,在对现代物理学进行理论整合的同时,还会进行一个重大的验证: 在高速对撞时会不会出现粒子的消失现象? ![]() 如果这被证明,那么宇宙中那些连光都无法通过的世界是否就是这种物质呢? 如果这种粒子的存在和移动被用来通信的话,是否会成为未来人《弯曲的旅行:揭开隐藏着的宇宙维度之谜》类和宇宙的新的通信手段呢? 10点,立即去书店买来了她的这本科普著作: 《Warped Passages: Unraveling the hidden dimensions》——。 手头这本日文本刚出不久,日文书名:《ワープする宇宙~5次元時空の謎を解く》。 翻开一看,意外的是,如此艰深的理论物理,她在解说时不但未引用抽象的公式,相反还加了许多有趣的漫画插图! 据说,是因登山受伤骨折后赋闲在家,她才写出了这本书,那还是2005年。但出版后在美国立即成为畅销书,被选为亚马逊的年度最佳科普读物,接着她又被时代周刊选为对世界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 随着日内瓦的强子对撞试验一天天临近,她和她的书都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忍一气读完,要慢慢咀嚼。 下周带到海边去读的话,便是仲夏夜之梦了。 在这个充满无聊花边新闻的夏天,总算,有了一点浪漫。” http://zwlshmily.spaces.live.com/blog/cns!954ff136c89beb33!1872.entry |
![]() |
|
对英语的“疯狂”我始终没学会,是心头的遗憾。 李阳又为迎接2008奥运的外语热鼓劲儿啦,在电视上,他讲的这两句话再次打动我: 当主持人请他总结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时,他说只有一点,就是反复地,一年又一年地、坚持做同一件事情,把它越做越好。 落实到每一天,他对自己下了“圣旨”:“一日不练不是人!”,每天一定坚持读两小时外语,无论多晚、多累! 我曾经问学生,有没有把某件事情当作“天大的事”?看来这还不够,每天都应该有象李阳这样“天大的事”。 我敢发他那样的“毒誓”吗? |
|
对自己的大脑有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我看不。 我们处在大脑加速进化的时代,应该把“虚度”的标准稍稍提高一点。 信息在爆炸,知识在爆炸,一切都在更新。 到了这样重要的一步----人类不甘进化的被动,开始挑战大自然主持“造化”的耐心。如今,“选择性进化”已经向“自然进化”渗透了。 大自然数十亿年对生命的雕琢和鬼斧神工,透露在 DNA 遗传密码中。人类在破解它的同时,也开始尝试修改。 对人脑智能的模拟已经从制作越来越先进的电脑提升到制作人工大脑、人工生命。 象雨果.德.加里斯这样的“科学狂人”甚至预言本世纪末将会出现智能超过人脑的机器脑。 他竟然说超过的不是一两倍,而是数亿倍!我想不通,弄不清比人聪明一倍或者几倍是个啥情况? 按理说:既然可以认识到我们人类智能上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途径,那么当科学精英在制造比人类大脑更聪明的东西的同时,我们也别傻等着让“别人”超过,把这种经验优先用于教育,先改改我们自己呀! 真是挑战挑到“太岁”头上来了! 不管我多长寿也看不到“机智过人”是真是假了?留给孙子辈去见证吧。 我所能做的就是多操练自己的大脑,让它天天有会心的进展。只能如此,应该如此。 我曾多次主持过《天天新》专栏,其中一次叫《思维导图天天新》。指导思想就是“一万年太久,要只争朝夕”。 现在,不少“思训班”的同学开始记“思维笔记”了,希望他们也能天天练,天天有新思维可记。 新思维,是思维的幼苗,也是大脑选择性进化所肯定的思维突变(Mutation of mind)。 如果没有自审的习惯和发现思维幼苗的敏感性,就会觉得每天过得都差不多,或觉得即使不动笔也会一天天有进步,可我想及时地总结可以加快进步。 相对于一个世纪前的先人,我看现代人都算得上半个心理学家。“自指”和自我意识度的提高是大脑进化的必然倾向。 关注大脑(它的思维、共性和个性),是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和起始要求;更高的水准是能够对思维的整体结构层次进行系统分析。 一个能自省的大脑可以说具备一个高管层次。不管我们有无参与制作“人工大脑”的机遇,先让我们抓紧对自己大脑的改善吧! |
![]() |
|
《环球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天才思维解密”,近来在网上传得很广。 只要在搜索工具里把这个题目敲上去,启动搜索后到处都可读到这篇文章 我很信服这篇文章的结论----应该说是科学家的研究给出的结论。 ![]() 大师们掌握的“规则的升华”,必要时才进行的详细分析,都是常人所不及;有时候他们只需“半睁眼睛”,必要时才打开“思维的天窗”。 数年如一日坚持向自己树立的目标挺进的人,不懈努力砺练专业技能的人,都会从这篇文章中得到鼓励。 象棋大师说的“只提前看一步”,不是我以前简单认为的“一步”,这“一步之遥”包含的可是多年积累的洞察事物的智慧! 他们是练出来的大师! 复杂的知识结构,是超凡的计算和计划能力的基础。 只有孜孜不倦的持久自我训练,才可能收获奇迹。 这篇文章用科学研究的细节,生动说明“天道酬勤”的道理。 如果真是这样(这本来是我笔记上的第一句话),我更应珍视自己的领悟历程。应该坚持什么,也就暗下决心了 我对思维导图的专一,还会延续下去。 建议需要提升钻研毅力的同学,到网上认真读一读这篇得到共同赞赏的科普文章。 |
|
![]() |
|
类似 13:03:04 暑假忙些什么了? |
|
![]() |
|
![]() “它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思考中心啊”,我想,于是我把这张图扩展成了一幅稍大的思维导图。 它使我想到了电脑和人脑中软硬件的关系。 为什么有的孩子这么喜爱幻想?应该怎样赏识他们?他们今后会有怎样的前景? 我要关注类似这样的“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 “激我思”馅饼。 多巴胺、苯乙胺、T细胞、内啡呔,..........都是这幅图引发我查询到的新知识, 就是要重视、抓住、寻找刺激大脑、启发思维的任何画、话、音乐、情景、纸条、消息、时刻....... 我一直在寻访象该图作者这样有思维激情的孩子,想和他们交朋友,还想能见证他们可喜的未来! (点击下图看思维导图大图) |
|
![]() |
|
后者是创新四步曲; 前面四个字是我偶然想到的介绍思维导图的提纲。 从“策”说起;(策要有中心,要策得快乐)--> 从“策”提高到“研究”,研究是“策的高级形式”! 从“盯着问题想”说起;---> “盯”是思维的最佳习惯! ---> 最好还要盯着自己的大脑! 从“简单事,重复做”说起;---〉“画”的形式上的简单性,“方法”、“方案”的简洁性 --> 简单中包含的复杂 --> 我将介绍“最简酷狗”搜索网页制作。 从“思维习惯&思维方法”说起; 从思“维”说起;---> 多少维?哪些维? 流畅性 --> ,要做动态分析 ---> 既然是爆炸! 与《破、连、选、合》的关联 --- Link; “--->” :延伸的意义; “Topic”的选择; 网络 & 大脑 ---> 大脑软件知识系统。 |
![]() |
|
![]() |
|
![]() |
|
![]() |
|
语文,比数学还要数学! 语文,比数学还要古老! 语文,比数学还要抽象! 语文,数学所有概念的最终解释者, 语文,数学的老祖宗。 语文,是用来表达思维的, 表达大脑活动的; 语文和数学有没有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人把它俩看得截然不同? 语文和数学有相同之处吗? 当数学被人冠以“抽象”、“枯燥”的属性的时候,语文是得意还是偷笑? 语文中有数学吗?太多了! “语文中的数学”和“数学中的语文”,哪个题目更容易讨论?更值得讨论? “抽象” ----> “太抽象”, 抽象,在有些场合中,是对智力赞扬的开头;在另一些场合,是批评的结语。 数学中所有的定义、命题,都要语文来解释、说明、沟通。 当你嫌数学“太抽象”时,需知道语文是抽象的鼻祖! 想一想,语文中哪个词汇不是抽象的符号?事物的概括? 如果从“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模拟”这个角度来讨论“计算机究竟有多聪明?” 那,电脑模拟的顺序是:“计算”、“逻辑”,然后是“算计”。 是电脑更接近“算计”?还是语文更接近“算计”? 早在数学讨论“集合”概念之前----- 我们早就把词语分为形容词、名词、动词。 早在数学讨论加、减、乘、除之前, 语文课中多的是风加雨、雨加雪、感冒加发烧,雪上加霜,火上加油。 ............. 啊,我究竟想偏袒谁啊?语文?还是数学? 其实我是想说:“抽象”是智力的重要基础,它是数学、也是语文的基础,我们没有理由疏远它! |
|
![]() |
|
我希望打开宙斯的第二个盒子, 这盒子与“潘多拉的盒子”有相反的寓意, 盒子里装着创造与智慧, 估量它们要用类似爱因斯坦E=MC2的量级, 我希望能预言你们的未来, 因为你们有科学家同样的“胚基”, 剩下来还有两个条件: 怎样思考怎样努力? 这需要我们紧密配合, 不要错过了宙斯所给的限期! |
|
前天收了“小数点之歌填充”的38份答卷,我非常满意。 我要为四甲班积累成长档案, 接近60个有 E=mc2 潜能的大脑,去寻找释放其巨大智慧能级的密钥吧! 你交给我一张纸条,我写给你一首儿歌,我们的对话就能继续。 ◆希望孩子们学到的不是只言片语的知识碎片,而是领悟了某个方法, 某个原则,某个重要的机理。 ◆E=mc2新解:宙斯的第二个盒子。 ◆“千方百计”装在宙斯的第二个盒子中?钥匙是...... ◆用诗歌,用谜语,用故事去迎合大脑的偏爱。 ◆“研究型”,教学相长,小学生的发明,小学研究生。 ◆“发现学”形态备课, |
|
![]() |
|
我希望变成一个脑细胞记者, 领取一个特殊的采访证, 去采访同学们的童心世界, 要知道这是我们这个太阳系中, 最美丽动人、最没有污染的世界。 |
|
我希望-- 当老师出的题目你在三分钟答不出时, 你没有选择“放弃”, 也没有回答“我不知道”, 而是自言自语地说:“让我再想想......" 我希望: 当老师请你写一首数学诗歌, 你不是伸伸舌头, 或者做个鬼脸, 觉得这不可能,仅仅是个玩笑而已。 当老师请你写一篇小学生论文, 你会勇敢地拿起笔, 硬着头皮写出自己想到的点点滴滴, 而不是说:”这种事儿跟我没关系“。 |
![]() |
和你交谈,思维能活跃起来; 和你交谈,象能开启一个平时关闭了的阀门。 朋友们,程序员朋友们,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展示自我。 没有比获得思维成果更能为一天的时光点缀快意的办法了。 我想在论坛里说,我有数十个关于Java、关于中间件、关于CORBA、 关于分布式计算的短议想发表,但我封闭了自己。 |
所有不太高深的知识都是常人可以掌握和领会的, 对很多人来说, 只是因为没来得及或没顾得上付出足够的时间而感到陌生。 艰难的事不光是爬山、做数学题、赚钱、考博士生...... 说话礼貌幽默、举止文雅、善于倾听、处世不惊等等都同样是 须长久锻炼方能达到的目标。 |
李政道:将科研溶入生活。 认识自我:生命的高点。 你只有一个角度-----生命给你的特定角度。 比如:你的工作是测试,那么,从测试的角度了解你所测试的程序, 而不是从设计的角度。 |
![]() |
凌晨三点,我终于有了点思考的时间。 两个孩子在讨论“中考”数学题时的插话使我感到吃惊, 我曾有偏见:认为在学文科的家庭环境中, 数学永远是讨厌的。 侄儿在写小说。这是他的第二个惊人之举, ------- 继他"偷"练单口相声之后。 往墙上挥打乒乓球,高哼一首歌,看一段歇后语。 我们参加的家庭游戏太少。 计算机朝着最有利于它自身发展的方向进化。 原本以为计算机科学会直奔人工智能的艰难历程, 然儿它走的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道路, ----- 和人脑更为协调地发展之路, ----- 让更多的人使用它、亲近它, 这样,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向它传授衣钵, 发展电脑的操作系统、开发平台、开发工具、新一代语言...... 早些年当大学问家设计函数式语言时, 怎能预见 OOP、封装、继承、多态 这些精巧的玩意儿呢? 计算机语言在表达复杂系统结构的道路上 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化! Web出现的必然性难道不是自然的意志吗? Java、CORBA、EJB、组件、分布式组件,应用软件集成...... 谁能预想到下一个里程? |
![]() |
主动去创造环境, 否则你无法设计人生。 |
在做低层次的工作时不忘高层次的目标。 仍然是双眼能力! 层次是复杂事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复杂事物首先是辨清它的层次结构, 首先是辩识高层结构。 |
找到道理之间的通道, 每个人都领悟了自己的道理, 这些个人领悟的道理打上了个人的包装。 人与人的道理之间 有了通道,沟通了,就互相理解了。 做教师,就是建道理通道。 |
![]() |
日常生活就是练功场。 你不必一定要象伟人毛泽东那样 ----- 跑到百货公司或其它嘈杂地点看文章,锻炼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也不必 ...... 只要你注意捕捉日常极微小的学习机遇, 只要你对在休闲时刻插入学习话题不抱反感, 只要当在公共汽车上,游乐场,爬山途中遇到学习话题时, 也能引起你的关注! 不要认为,离开了课堂,就没有探讨知识的必要。 把学习和研究溶入日常生活, 不仅是学者和大科学家的风范, 也应该是你 ------ 一个阳光学子的情操 ! |
克里斯.兰顿发现, 处于“混沌的边缘”的细胞自动机 既有足够的稳定性存储信息, 又有足够的流动性来传递信息。 当他把这种规律与生命和智能联系起来, 他认识到, 生命或者智能很可能就起源于混沌的边缘。 我认为这种慧识具有深刻的运用价值。 |
|
||
如果这个世界这么容易听人摆布,人也太容易成为“上帝”了。 对这样的“上帝”,智慧是不会敬仰的。 从这种逻辑上来说,智慧本身只敬仰复杂,只敬仰它得不到的东西。 智慧敬仰它揣测不到的东西,智慧又敬仰它自身的能力, 它相信可以揣摩到宇宙是怎样诞生?并且可以考查宇宙诞生前的情景, 智慧有时相信时间是一往无前的矢量,但忽儿又相信时间根本没有动! 有的智慧推断时间有个开始, 但又在反思在那“开始”之前,在没有时间的“王国”,会是什么情景? 所有的因果都已失效!...... |
||
这种“旁证”使很多人得以满足, 这种满足感会产生“嘴皮子”,“旁门左道”。 想想他们得到这种“旁证”的情景吧。 |